前些陣子有人私底下問我說為什麼有的水晶曬了太陽之後會退色?因為他們怕說自己家的水晶靈擺會退色(雖然說......水晶有沒有退色其實不會影響使用,只是看起來相較沒有那麼美觀而已)。
我稍微想了想並把之前在書上看到的一些資料統整一下。
不過在講之前要先提一下水晶的成分構成以及它會有紫色、黃色、粉紅色、茶色、透明等等顏色的原因。
水晶的成分……講白一點它就是石英,是矽的氧化物之一,其化學組成為SiO2。
它是二氧化矽礦物系列中非常常見的結晶,常常在各種岩石(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中都看得到。
不過從礦物學或寶石學的角度來看,水晶比較是泛指結晶完美、無色透明的石英晶體。
也就是說,水晶是石英沒有錯,但不是所有的石英都可以稱做水晶。
就像是玫瑰精油是玫瑰做的沒有錯,但不是所有的玫瑰都可以拿來做精油。
(況且,「石英」類的礦石有很多,並不是只有水晶,像玉髓、瑪瑙、碧玉、東菱玉、虎眼石等其實也都是石英類的礦石,因為都含有二氧化矽。)
而一般的石英不能夠被稱為水晶,主要是因為它內部有細微的孔洞與瑕疵,而這些孔洞等等常常會被一些像是水或二氧化碳等填滿。
當它被可見光照射的時候,光線會在裡面散射,無法直射出來,所以我們一般看石英的顏色都是乳白色不透明的晶體。
如果石英內部的瑕疵量很低甚至是沒有瑕疵(光線可以直接透過去)的話,那麼它就可以被稱作是水晶了。
結論,石英跟水晶的差別就很像是毛玻璃跟透明玻璃的差別。
水晶跟玻璃要怎麼分,其實要分也不是說很難……
因為,玻璃它其實裡面很容易會有「氣泡」在裡面。
氣泡式玻璃的典型特徵,所以如果你仔細看如果發現好像有小氣泡的東西在裡面的話,那毫無疑問的就是玻璃了喔!水晶(石英)是不會有氣泡的。
不過,雖然說水晶跟玻璃可以靠裡面有沒有氣泡來分辨,但是現在的科技可以做出一種叫做「水晶玻璃」的東西,這個應該有人有聽過吧?
那它到底是水晶還是玻璃?其實它是人工合成的含鉛玻璃,加鉛是為了增加玻璃的密度(這樣比較不容易破?)
這樣加鉛的玻璃,密度會很接近天然的水晶,玻璃中的氣泡也不容易發現,基本上肉眼是看不太出來的。
要分辨它是不是「真」水晶(SiO2),大概只能靠專業的偏光鏡了,這個一般人根本就分不出來。
(所以施華洛世奇的水晶其實就是上述所說的水晶玻璃喔!)
不過靈擺它的準確度跟材質其實無關,不管它是真的水晶還是假的水晶,其實根本不會影響。
就只是可能倒楣遇到不肖商家,拿假貨跟你說是真的狠削你的錢包。
關於水晶的構成暫告一段落,接下來來講為什麼水晶會有顏色。
正常一般而言,水晶它都是透明無色的石英結晶。
紫水晶的話是石英晶體生長的過程中,有輻射或鐵(有時和其他過渡金屬雜質同時出現)等雜質造成的複雜的晶格置換而產生,所以才產生出紫色的顏色。
紫水晶中的鐵元素它是以離子的形式在石英裡面散射,如果遇到熱的話它的電子活性就會降低而停滯不動,這樣反而顏色就變淡了。
就像是我們看天空是藍色的原因是因為可見光的光波在空中散射的結果是一樣的。
而其他顏色的水晶,則是水晶在生長過程中參雜了其他的金屬元素才會呈現那樣的顏色,比如說茶晶是參有鋁離子。
黃水晶的話它比較特殊,它其實跟紫水晶一樣是參有鐵離子,只是黃水晶它是紫水晶在生長的過程中有受到岩漿等熱力作用而形成的,所以有的時候會發現紫水晶跟黃水晶會出現在同個礦場裡。
但由於天然的黃水晶其實非常少,所以市面上的黃水晶,有很多其實是紫水晶被拿去人工加熱……
粉晶的話,則是含有鋁和磷這兩個元素。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