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是改編自真人真事的空難事件。
2009年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在起飛後不久便遭到鳥擊,引擎雙雙失效無法返回最鄰近的機場,於是迫降到哈德遜河上。
然而非常奇蹟似的機上乘客與機組人員全員生還。
這個案例,在國家地理頻道的《空中浩劫》系列有播過,所以我印象很深刻。
那一集詳細的分析鳥擊的原因、後續機場周邊對於鳥擊的防範,以及機長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在水面上迫降的。
令人感到驚恐的事情是,在此之前,薩利機長完全沒有受過任何水上迫降的訓練,這次能夠成功迫降且無人罹難,真的是完全純靠的過去經驗累積,說是奇蹟真的是不為過。
所以在進電影院看這部以前,其實我已經對這起空難事件的始末已經知道了,而且電影是以半傳記的方式在記述,又是以機長的角度在看待這一連串的事情,以及面對飛安會的各種壓力時他的內心糾葛,跟《空中浩劫》的記錄片形式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本身是很期待這部電影的。
不過,如果說是抱持著〝這是傳奇傳記〞或者是〝有震撼驚險災難片特效〞的心態進去看的話,那絕對會很失望(這個倒不如去看《空中浩劫》的版本,他們CG模擬做的很真實很刺激)。
英雄,是被媒體所塑造出來的。他們其實也只是普通的凡人,並沒有與其他人有什麼不一樣。
他們也會感受到緊張、壓力以及害怕,被強加的英雄光環,反而其實是另一個加註在他們身上的巨大壓力。
這是有史以來在最低的高度遇上雙引擎失效,無法拉高飛行高度,飛行速度正持續下降,更糟的是正下方還是人扣密度極高又是個是商業經濟重鎮的紐約。
當時的薩利機長承受的壓力整個就是如山一般大,在飛機上加上自己總共有155人,他的操控桿掌握著全機155人的生命。
一有個閃失,毀的可不只155個家庭。
如果墜毀在市區,死傷人數究竟最後會有多少,可沒有人敢想像。
除了機長與副機長以外,當時壓力山大到也會崩潰的其實還有一個人。
那就是當時指揮為機長安排迫降事宜的航管員。
飛機在他的監控下失事,到時候飛安會也為了釐清責任歸屬,他也會受到一連串嚴格的審訊的,不管說實際上問題究竟錯是不是在於他,航管員下達的指示與效率也是會直接影響在高空飛行的飛機們的。
如果他下達了錯誤的引導,是有可能導致原本可以返航的飛機而回不來,所以他的壓力絕對不會比當時在機上的機組人員們小的。
好里家在飛機迫降成功,非常奇蹟的是機上人員全部生還。
但縱使機上所有人全數生還,飛安會還是得釐清飛機之所以迫降(失事)到哈德遜河上的原因。
這跟薩利機長是不是英雄沒有關係,也不能因為這次迫降根本是奇蹟而將這件事遺忘掉。
因為,天曉得之後會不會「再」發生一樣的事情,而且若真的又出現了「下一次」,機師該怎麼樣避免?
以及,是否真的沒有任何的人為疏失?難道真的沒有其他的選項非得迫降到河上不可嗎?
是不是實際上明明有其他可以可行且更安全的方案,但是機長直接捨棄了?
雖然這感覺很像是在雞蛋裡挑骨頭,似乎非得要找出這個奇蹟降落一定有人為疏失的瑕疵。
但是,這是飛安會的職責,沒有辦法。(即使他們的態度口吻很機車)他們不能因為這一次的美麗奇蹟的光環,而無視未來所有飛機都有可能遇上的飛安危機。
面對咄咄逼人的飛安會、以及媒體群眾一面倒的英雄式吹捧歡呼,夾在兩邊之間的薩利機長,他自己也很不好過。
萬一,其實他還有除了迫降到哈德遜河的選項的話,那該怎麼辦?
萬一,他的水面迫降實際上是帶給乘客不必要的惶恐體驗,那該怎麼辦?
萬一,他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必要用迫降水面的方式就可以拯救所有乘客,那該怎麼辦?
他被稱之為英雄,然而其實他自己並不想成為英雄,他只是有久年經驗的普通人而已。
基本上在這種重大事故,大部分的人眼中只會看到你現在的這個結果,不會去注意到你過去究竟是怎麼樣耕耘的。(畢竟在這個事件以前,沒有人知道你是誰)
即使你穩紮穩大默默地耕耘了大半輩子,然而諷刺的是其實大家只會記住你最後究竟做了什麼。
最後飛安會的裁決是什麼?究竟薩利機長有沒有人為的疏失?就不劇透了。
※以上截圖都是截自於預告片。
雖然跟電影沒什麼關係,但這熊熊想到梅姬颱風時長榮航空(EVA AIR)堅持起降+颱風天有旅客在check in櫃檯前跟地勤咆嘯為什麼不起飛的新聞。
好像很多人忘記復興航空的澎湖空難了是不是?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