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子書購書連結:http://moo.im/a/6dflWY

  這系列書總共有三本,內容還蠻適合改編成電視劇+一集電影的。
  我是個很膚淺的人,很容易因為有漂亮外表的東西對它產生好感。
  所以在看見這系列書的時候,典雅的京都風景,巷弄間的清幽與溫馨的構圖與色調,它們的封面正好正中我的喜好。
  好奇去查了一下,日文原版的封面非常的單調簡約,加上書名《京都思い出探偵ファイル》(更正:這是第2&3集的書名)這麼搭配上去,理所當然會認為這系列是有點偏向正經硬派的推理小說,畢竟若書名要直翻的話,應該是翻成《京都回憶偵探事件簿》之類的吧?
  不過臺灣的翻譯與封面的風格則完全不一樣,與其說是推理小說,反而更像是《解憂雜貨店》跟《櫻風堂書店奇蹟物語》那樣的溫馨小品。

  當初我好像是趁著3本75折的時候一起把它打包回家的,但一直沒有時間看(畢竟也庫存了不少書都還沒看完)。
  直到前些陣子發生了一些事情,讓我壓抑好幾年的抑鬱情緒大爆炸(緣由就不細談了),在不斷的自我批判+低落情緒下終於去看了諮商。
  為了嘗試轉換心情+轉移注意力,我開啟了這本書。
  說起來真的很微妙,在那一個月我情緒完全低落到連看漫畫、追番、寫同人的動力都沒有,我居然能伸出手閱讀這本書。

  總之這本書是我在情緒持續崩潰的那段時間看完的,很不可思議的是,看完之後我的情緒有稍微平復一些。
  雖然這麼說很膚淺,但若不是封面我大概不會發現這本書,也沒想到在我情緒不穩的時候讓我想到這本,也讓我的情緒稍微安撫下來。
  倒不是說這在情緒低落的時候適合看這本來平復思緒,只是對當時的我而言,這本書剛好擔任了這樣的角色。

  後來我想想,只要挑對書,閱讀就是一種療傷。
  文字是需要主動花時間去讀取、去理解,不像影像是已經將故事以及其中的內涵(而且是執導團隊所演繹的)被動的呈現給你,你只能事後去思考影像中的故事所表達的意義,以及導演團隊透過影像所想傳達的想法。
  但是閱讀,接受資訊與獨立思考是同步進行的,我們可以隨時暫停下章節,沉澱思緒,在用著自己的觀念在書中尋找與自己共鳴的段落,並非但方面的接受,甚至事後才能夠思辨。

  稍微扯遠了。這本書從封面粉色調與櫻花的設計,其實大致上可以直覺猜出故事的背景應該是在京都,而京都作為文化古都,主題又跟「回憶」與「偵探」有關,在我的想像中也許故事是藉著調查古董或有一定年代的物品,來追尋過去的回憶與蛛絲馬跡。與其說偵探應該更像是結合了古物鑑定吧?
  結果這個故事跟骨董鑑定什麼的……一點關係也沒有(笑

  說到偵探,通常第一印象不免俗的大多會想到夏洛克‧福爾摩斯,於是對於偵探這個職業有一個「高智商」的想像(也許拜《新世紀福爾摩斯》所賜,可能還要外加個「問題兒童」這類的屬性)。
  或者說也會讓人想到《名偵探柯南》那種,柯南解決難解的殺人事件,或者毛利小五郎最常接到的跟監外遇這類案子。
  如果說在台灣,說起偵探……應該更常聽到的是「徵信社」這個詞。
  我覺得,《尋找回憶的偵探們》這系列的故事,相較是比較接近所謂的「徵信社」,但差別在於故事裡的回憶偵探社,他們的工作並不是藉由委託人提供的資料,而去挖他人的回憶隱私,而是藉此尋找委託人過去的、失去的、已然模糊的回憶。
  有趣的是,這個偵探社裡的員工,並不像既定印象中所謂的偵探那樣,有著犀利的觀察力、推理能力,甚至是斜槓般的各種專業能力,也不是立志要成為偵探替人解決謎題而成為其中的社員。
  (……說沒有犀利的觀察力好像不太對,既然是做偵探的,觀察力勢必需要的,只是將這份觀察力運用在觀察「什麼」是跟一般的偵探並不一樣。)

  裡頭的所有人,都是因為心裡帶著各種傷痛而來到這間偵探社的。
  社長浩二郎與他的太太,因為開朗的獨子溺斃死亡被警方以自殺結案,太太因此酗酒,看著兒子的遺物耽溺過去的回憶逃避事實,本是刑警的浩二郎信不過警方於是辭去工作。
  一方面是為了空出時間照顧精神耗弱的妻子,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能自行調查真相,綜合起來最好的方法,就是開起替人找尋回憶的偵探社,替人尋找過去的回憶,同時也是他們夫妻倆一步一步走出喪子之痛的療傷過程。

  比起推理的部分,故事更著重在於委託人以及每個調查員在進行調查的過程中,他們各自受傷的靈魂一點一滴地從創傷中慢慢復原。
  雖然這系列作品被列為推理/犯罪小說,但我個人覺得它其實也很適合放在一般的文學小說之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書評
    全站熱搜

    黑鶴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