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子書購書連結:http://moo.im/a/3hBDIM

  在講我看完這本書的心得以前,我想聊一聊其他的事情。

  再會了,時代的眼淚?30年歷史「誠品敦南」確認2020年吹熄燈號,官方保證 24小時書店將不會消失!
  https://www.marieclaire.com.tw/lifestyle/whats-hot/36851?atcr=992cce

  我想喜歡書的人一定都有跟到這件事情,享譽國內外的24小時書店──誠品敦南店在今年5月因為租約到期即將熄滅燈號。
  誠品敦南店的24小時營運一直以來都是國外對於台灣的其中一個印象特色,就此收攤說真的我心裡也有點難過,雖然官方說是租約到期,但為什麼沒有繼續續約,就不知道其中有沒有其他「大人」的理由。
  雖然官方說24小時書店不會消失,也許預計在別的地方打造新的誠品書店,並且也24小時經營吧?然而這依然無法改變這個陪伴了台北人快30年的書店即將從記憶中消失的事實。
  但是全新的誠品24小時書店,還會保持著原本的敦南店那樣的氛圍嗎?

  尤其最近這幾年,誠品集團不再只是經營書店,更是擴展他們的經營內容,創造他們的「文青」品牌形象。書店不再只是書店,更是加入了生活用品、文創產業、有機小農產業、餐飲業甚至是高級精品。
  誠品西門店、信義店、松菸店,以及取代原本的新光三越,坐落於中山站的南西店,書店的部分僅只佔一層樓,更不用說在台北捷運還有兩條誠品的地下街。
  小時候我對誠品的印象,是有別於金石堂、墊腳石那種書店與文具等雜貨的複合體,而是徹頭徹尾純粹由書構成的空間。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誠品好像不再只有書了,雖然原本的文青氣息似乎依舊,但是「書」的成分好像逐漸的被限縮,變成了構成「誠品」這個品牌的其中一塊磚。
  「誠品書店」不知從何開始,變成了「誠品」。
  以前我還可以戲稱說去「誠品書店」是在裝文青,但現在去「誠品」裝文青頓時有一種所謂的文青門檻似乎變高了感覺。不管是氣質方面,還是金錢方面。對我來講,原本記憶中那個「誠品書店」的味道,好像就這樣不見了。

  但悲哀的是,仔細想想這似乎是無可避免的趨勢,書本的市場逐漸式微,網路資訊的崛起,以及經濟的發展。現代人越來越習慣閱讀像是FB貼文這種短短的文字,每人手中一隻手機就能上網看網路文章,真的要買書,還有網路書店與電子書可供選擇,誰會特別走去書店買書?
  更甚者去書店的目的,搞不好是現場翻閱書籍內容,確認是自己想要的書之後,再從網路通路購買,或者乾脆直接在書店裡看完省下買書的費用(實在是不忍說我其實幹過這種事)。

  在前一集的心得中我有提到,我家附近那接熄滅燈號的金O堂,以前它其實徹頭徹尾三層樓都是擺滿書,而有半層樓大概就是放著文具等等文青雜貨。但在最近的……五年還是十年?我有點忘記了,他們其實有內部重新翻修過,原本三樓的部分被重新裝潢成類似展演空間的地方,書籍的部分被縮減到只有一、二樓的部分。而三樓的展演空間,就三不五時出租出去供為講座場地之用。

  被譽為台北書街的重慶南路,這幾年來也倒掉了許多書店。
  雖然科技帶來了便利,但書店的成分逐漸消失,書的文化也因此而逐漸死去。
  即使不想承認,但傳統的書店已經沒有辦法光靠「書」活下去了。

  台灣的書店面臨轉型,轉型的同時也逐漸失去了書店原本的本質。
  日本的書店也是如此。

  日本知名的連鎖書店淳久堂,京都店也在前一陣子熄滅燈號(https://www.plurk.com/p/nndscj)。
  這件事的意義我覺得其實跟誠品敦南店的狀況一樣,先不管說淳久堂京都店有沒有之後再另覓新的店面重新再起,但這同樣反映了書籍市場的冷冬與現代人閱讀習慣大幅改變的困境。

  淳久堂之後會怎麼樣轉型?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誠品轉型了,拓展了全新的道路,但原本書籍的原味也逐漸消逝。
  日本也有其他轉型成功的大型書店,像最近積極進駐台灣的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TORE),它大概就像是日本的誠品吧?除了書籍以外,也有附帶咖啡簡餐類的經營內容。
  不只是賣書,更重要的是還要販賣「氣氛」、販賣「故事」。
  不然書店也許無法存活下去。
  大型連鎖書店都不得不面對轉型的危機,更不用說不論是規模還是名氣都不如連鎖書店的小型書店或二手書店了。

  承接前一集《四月的魚》的銷售奇蹟之後,第二集的故事焦點轉到了書業另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同時也是我上面落落長講了一大堆的問題。
  現在的出版市場,並不只是閱讀人口減少,書本難賣出去以外,作為銷售端的書店也面臨成為黃昏產業的危機。
  雖然篇幅很少,但裡頭另外還帶到了出版業為了販售符合現代大眾喜好的題材,而要求作者不斷更改筆下的內容,反而為了經濟利益而扼殺了創意。
  沒有辦法,就現實層面來講,不管是小說家、漫畫家還是編輯,手裡有錢遠比將創作者內心的世界化為實在的創作還要實際。
  而且現代大眾對於娛樂的口味越來越重,若沒有突出的行銷,沒有突出的故事,是沒辦法讓他們的眼睛為之一亮,因此而捨棄在網路SNS大量接觸瑣碎資訊的時間,拿起書本耗上需要花上更長時間的閱讀,而墜入書本中的未知世界。
  尤其還是閱讀實體書,那沉甸甸的重量,以及屬於紙張與油墨的氣味,那個由嗅覺編織出來的獨特記憶是電子閱讀器與電子書無法取代的。
  且實實在在能夠拿在手中的東西,才真的能夠讓人產生「我正擁有著它」的感覺,並且傳承下去。
  不同的紙張所營造出來的氛圍效果,以及編輯精細的特殊排版,只有在紙本書才能夠顯現。其實這也是我一開始會注意到《櫻風堂書店奇蹟物語》的原因。
  在前一集的心得我說我是因為唯美的封面騙到而決定買下這本書,也有一部份原因是因為它的書皮用紙,摸起來有紙張特有的……該說是磨砂感還是粗糙感?我不知道這種紙質的名字是叫什麼,而且我知道有不少小說的書皮其實也是用這種材質,但搭上這本書的故事卻倍感親切。
  (雖然到最後……考量到已經爆滿的書櫃,我糾結了很久最後還是很不爭氣的改買電子書,但也許……之後我會去書店,親自把這兩本書帶回家。)
  所以老實說,獨步文化在上個月透露《櫻風堂書店奇蹟物語》要出續集的時候我很開心,為此他們也舉辦徵求推薦的募集活動,以及試讀活動。
  這讓我想到《櫻風堂書店奇蹟物語》的故事,銀河堂的人們為了推廣《四月的魚》用盡了各種的創意與方法,不管是在書店推廣,還是因緣際會下與演藝和相關業界名人一同推薦,都是為了想要讓這本書,能夠送到閱讀人的手裡。
  只是與故事不同的,這次是由出版社在努力的把這本書推出去。
  (老實講後來我在書腰上看到我的名字在上面,以及博客來的介紹推薦欄也出現我的推薦詞時,我當下的反應是驚嚇>開心,因為我真的忘記我是寫了什麼來推薦這本書。)
  那個時候我突然想到當時我遇見這本書的時候,正值我的低潮時刻,連看漫畫看小說玩遊戲都沒有任何動力,但我卻翻起了這本書(其實還有另外一套,這我有機會另外再說)。
  《櫻風堂書店奇蹟物語》(以及另外一套書)陪我度過了那段時間,我真的很感謝,雖然我沒有在前一篇心得講這件事。
  就像在這一集之中,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undefined

  是不是真的能改變人生我不確定,但我相信閱讀能夠拯救靈魂,孤獨的靈魂。

  只要你是愛書的人,愛書店的人,愛創作的人,愛出版業的人,無論如何都必須要看這兩本書。
  也許書中的暢銷書奇蹟與鄉下小書店的奇蹟不一定能出現在現實的業界,但是這個夢,我們可以繼續做下去。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書評
    全站熱搜

    黑鶴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